關於研究院

成立背景

科技融合與區域協同的起點
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於2014年成立,
聚焦科技、工程、人文、醫學、信息五大領域,
打造跨學科高端科研平台。
01

戰略願景

以學科為帆,駛向未來
HKMarina旨在成為全球科研智庫,推動學科融合、國際合作、成果轉化、區域治理與未來人才培養。

核心使命

五大方向,服務世界
聚焦科技工程、醫學生命、
人工智慧、人文設計與跨學科研究,
推動社會可持續與科技創新。
03
理念凝聚,行動導向
強調開放包容、協同共創、前瞻引領與責任共享,導引科研向善並服務公共利益。
核心價值觀
05
設立學術中心、促進國際合作、推動成果孵化、人才培養與科普傳播,形成科研閉環。

學術實踐的縱深佈局

核心職能與主要活動

社會影響力

從科研成果到公共價值
促進區域創新、孵化初創企業、
參與全球治理、提升科技素養
並拓展中國文化影響力。

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機構名稱

本機構名稱為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英文名稱為 Hong Kong Mar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 HKMarina。

第二條 設立依據

研究院於2014年依照香港特別行政區相關法律規定註冊設立,具備法人資格,為非營利性、國際化、跨學科綜合科研機構。

第三條 機構性質

本研究院為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科研合作的綜合性學術機構,致力於學術探索、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強調多學科融合與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發展與全球公共需求。

第四條 辦公地點

研究院總部設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可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在境內外設立分支機構、駐地辦公室或合作研究中心。

 

第二章 宗旨與任務

第五條 宗旨定位

本研究院以“科研服務社會”為基本宗旨,統籌開展跨領域學術研究與科技協作,促進科技、人文與社會系統的協同發展,推動知識體系建設與公共價值創造。

第六條 主要職責

研究院主要職責包括:

(一)組織基礎與應用研究,提升學術水平與原始創新能力;

(二)推動國際合作與科研平台聯建,拓展全球學術網絡;

(三)促進科研成果向政策建議、公共服務、產業發展轉化;

(四)加強科研人員培養,構建青年人才支持體系;

(五)開展學術交流、公眾傳播與科學普及活動。

 

第三章 研究方向與職能

第七條 核心研究方向

研究院圍繞以下五個方向開展科研工作:

(一)科技與工程 Science & Engineering)

(二)醫學與生命科學 Medicine & Life Sciences)

(三)信息與人工智能 IT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四)人文藝術與創新設計 Humanities, Arts & Innovation Design)

(五)跨學科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第八條 職能配置

根據研究方向和社會發展需要,研究院可設立課題組、專題實驗組或項目辦公室,統籌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訓與成果應用等活動。

 

第四章 組織結構與管理機制

第九條 機構設置

為加強科研統籌、推動多學科深度融合與國際協同發展,研究院建立由管理決策層、執行協調層、學術研究層共同構成的組織體系,設立以下管理與學術機構:

(一)理事會:為研究院最高治理機構,負責審議章程制度、制定發展戰略、決定預算方案及人事任命等重大事項;

(二)學術委員會:為核心學術決策機構,統籌研究方向評估、學術質量監督與科研倫理審查;

(三)院長辦公室與秘書處:院長主持研究院整體運行與對外事務,秘書處為常設執行機構,承擔行政管理、人力資源、財務事務、信息系統、對外宣傳等職能;

(四)科技與工程學部:聚焦綠色材料、智能製造、可持續能源與城市基礎設施等方向的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

(五)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部:統籌公共健康、生物醫藥、數字醫療與健康科技的研究及倫理機制;

(六)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學部:負責數字科技、人工智能、算法倫理與系統平台開發等議題的戰略部署與科研支持;

(七)人文藝術與創新設計學部:推動科技與文化、社會創新的融合,涵蓋數字人文、科技美學、公共藝術與未來設計等領域;

(八)國際合作與跨學科研究委員會:統籌國際合作事務,推動學部間交叉研究與全球科研網絡構建。

第十條 職責劃分

(一)理事會為研究院最高決策機構,負責章程制定、機構設置、年度預算及重大戰略事務的決策;

(二)院長全面負責研究院運行與對外事務,副院長依分工協助開展管理與協調工作;

(三)學術委員會負責研究方向指導、課題評估、科研倫理監督與學術質量把關;

(四)各學部與委員會依據職能職責,開展專業研究、平台建設、項目實施與合作推動;

(五)秘書處及職能辦公室承擔制度執行、綜合服務、行政協調與資源調配工作,確保學術機構高效運轉。

 

第五章 項目管理與科研製度

第十一條 課題申報與立項

研究項目須依照公開申報、學術評審、合規審批等程序設立,實施階段性考核與結項驗收機制。

第十二條 科研成果管理

研究院對成果進行知識產權認定、存檔及使用管理。符合條件的科研成果可轉化為技術應用、政策文本或社會實踐模型。

第十三條 學術規範與倫理

研究院所有科研活動須遵守學術誠信與科研倫理準則。對涉及人類、數據、技術風險等項目,須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核。

 

第六章 合作機制與國際事務

第十四條 對外合作

研究院支持與高校、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國際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聯合開展研究、人才交流與課題協作。

第十五條 國際交流

研究院鼓勵參與國際研討會、科學聯盟與聯合出版項目,推動學者訪學、聯合實驗室及語言雙向合作等跨文化科研實踐。

 

第七章 社會服務與公眾參與

第十六條 服務社會機制

研究院將科研成果服務於公共政策、城市治理、健康保障、文化創新等社會需求,提升科研系統的現實關聯度與政策接入力。

第十七條 公眾傳播責任

研究院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教育、線上課程、專題展覽等活動,推動科學傳播與公眾理解,提高社會科學素養。

 

第八章 章程修訂與附則

第十八條 修訂程序

本章程如需修訂,須經理事會成員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並由秘書處備案公佈。

第十九條 法律適用與解釋

本章程依香港特別行政區現行法律執行,所有條款之最終解釋權歸屬研究院理事會。

第二十條 施行日期

本章程自發布之日起正式施行,後續版本以研究院公開公告為準。


組織架構

01
理事會
作為研究院的最高治理與決策機構,負責審議與通過重大戰略方針、章程制度、預算安排和高級人事任命等事項。理事會由學術界、產業界與社會機構具有廣泛聲望的成員組成,保障機構的公正性與戰略導向。
02
學術委員會
設立學術委員會作為研究院的核心學術決策機構,負責審議研究方向、評估科研質量、推薦研究資助,確保學術工作的專業性與發展前瞻性。
03
院長辦公室與秘書處
院長負責研究院整體運行與外部聯絡,秘書處作為日常行政與事務執行機構,統籌綜合協調、人事管理、對外事務、信息系統、品牌傳播等工作,保障學術機構高效運行。
01
科技與工程學部

(1)組織跨專業問題導向型研究議題,推動場景化解決方案;

(2)搭建學研產聯動平台,推動工程轉化;

(3)探索技術倫理與可持續性研究路徑;

(4)推動本地適應性與國際先進性的協同結合。

02
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部

(1)生物醫藥、公共健康、數字醫療等方向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2)跨機構醫療數據合作與技術倫理審議;

(3)支持科研人員與服務實踐羣體的協同反饋;

(4)推動生命健康領域的科技社會整合。

03
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學部

(1)推動AI在教育、醫療、城市管理等方向的融合應用;

(2)建立技術規範與算法透明度機制;

(3)管理研究院信息架構與系統迭代;

(4)定期組織數字議題專題會議、演示與對話。

04
人文藝術與創新設計學部

(1)人機關係、科技倫理、公共藝術等方向的交叉研究;

(2)創意驅動型研究機制建設;

(3)文化與設計資源的本地化再表達;

(4)組織公眾參與式科研實踐與科技美育傳播。

01
國際合作與跨學科研究委員會

(1)建立國際學術與機構合作框架;

(2)協調各學部間的跨學科議題與平台共建;

(3)策劃多語種學術傳播與文化交流項目;

(4)建立國際人才與資源的協作機制。

01
附則説明:

1. 所有學部與委員會為常設單元,依託研究院發展戰略與年度任務開展工作;

2. 各單元可設立研究小組、實驗平台或臨時協作機制,實施靈活、高效的科研組織方式;

3. 研究院鼓勵對內跨部協同,對外開放共享,構建“互信、互通、互利”的研究生態;

4. 各組織單元接受院長統籌管理與學術委員會指導評議,確保其運行目標與研究院使命一致。

發展歷程

  • 2014
  • 2015-2017
  • 2018
  • 2019-2020
  • 2021-2022
  • 2023
  • 2024
  • 2025
  • 2014年 研究院成立啓航
    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於2014年正式成立,並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批准註冊,標誌着一個國際化、跨學科科研平台的起航。創立初期,研究院聚焦科技、工程、醫學與生命科學三大核心領域,圍繞新能源、醫學技術與環境科學開展基礎研究,同時吸引首批來自亞洲與歐洲的學者參與合作,逐步形成開放協同的學術氛圍。
  • 2015年–2017年 國際合作拓展
    隨着研究基礎不斷夯實,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積極拓展與海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關係。期間,研究院先後與英國、德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地的研究單位建立聯繫,開展聯合研究、學者互訪與主題論壇活動。同時,在內部組織機制上推行跨文化、跨語言的協作流程,初步搭建起一個多語種、多學科、多主體參與的科研網絡雛形。
  • 2018年 評審體系建立
    為提升科研水平與成果標準化,研究院於2018年設立“全球卓越研究評審平台”,引入國際通行的同行評審機制及外部諮詢程序,對研究議題與項目成果進行系統性評估。這一平台的設立顯著增強了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在國際學術體系中的專業性與透明度。
  • 2019年–2020年 深化多領域協同創新
    研究院重點推動跨學科融合研究,搭建人文、科技與工程之間的交互機制,拓展AI+醫療、科技+設計、文化+算法等研究方向。同時,多個研究成果開始與社會應用場景結合,在智慧建築、教育科技與健康管理領域實現初步轉化,逐步展現技術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
  • 2021年–2022年 提升全球影響力
    面向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挑戰,研究院積極參與科技與社會重建議題的國際對話,其發佈的多篇研究綜述被國際科技政策研究機構引用,推動其在全球科研倫理與科技政策倡議中的聲音。同時,加強與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區域的科研交流,進一步擴展國際影響版圖。
  • 2023年 戰略轉型升級
    在十週年前夕,研究院提出“全球創新引領者”新定位,全面調整組織架構與研究議題策略。聚焦未來城市、未來社會與未來人文三大板塊,強化前瞻性議題規劃與學科協作機制,逐步實現從研究平台向知識引擎型機構的戰略轉型。
  • 2024年 推進技術社會融合
    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加快推動研究成果的現實應用,聚焦科技與生活、產業、文化的融合路徑。通過與大灣區科技企業、高校平台開展深度合作,實現智能感知、空間設計、人機交互等方向的階段落地,研究院逐漸成為連接“科技—社會—設計”的創新中樞。
  • 2025年 推動科研成果高效轉化
    研究院持續優化成果轉化體系,強調科研價值的社會適配與應用路徑拓展。通過搭建知識共享平台、開展場景驗證、加強國際青年研究人員本地實踐等舉措,推動科研鏈條的開放式連接,構建一個具備持續創新力與現實影響力的科技智庫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