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可持續創新與智能地球峯會

发布时间:2021-09-30

活動名稱:可持續創新與智能地球峯會

時間:2021年9月17日至9月19日

地點:丹麥哥本哈根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成果分享 + 跨議題對話平台

 

一、活動背景

2021年,全球範圍內面臨多重系統挑戰:氣候變化壓力持續增大,城市發展與生態資源關係日趨緊張,數字基礎設施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協調成為全球關注的戰略焦點。技術與生態治理能否實現良性耦合、科研機構在構建“智能地球”過程中應扮演何種角色,成為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發起並主辦“可持續創新與智能地球峯會”,聚焦綠色科技、數據治理、智能系統設計三大方向,推動科研成果與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深度對接,促進技術路徑的跨領域整合。

 

二、峯會結構與議題板塊

本次峯會採用“主論壇+議題平台+工作坊”三層結構,形成從理論探討到機制試驗的閉環型學術活動模式。主要內容包括:

主論壇一:智能系統與綠色城市

圍繞“生態感知-響應鏈”框架展開,探討如何通過分佈式智能感應、低功耗系統、動態資源調度,實現未來城市的綠色治理目標。

重點議題包括:

1. 多源感知數據的融合標準

2. 城市能耗自適應調節算法機制

3. 數字基礎設施的生態負載評估方法

該論壇提出“綠色智能基礎設施三原則”:可測性、可控性、可循環性。

主論壇二:碳數據治理與可衡量機制

本板塊重點討論技術在全球碳減排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探討如何以科技手段提升碳數據可視性、政策適配性與治理響應力。

主要議題包括:

1. 多維碳數據採集標準

2. 面向政府與企業的碳排放績效模型

3. 碳足跡透明化追蹤鏈設計與試點成果

論壇提出以“可信碳指標”為核心的區域技術機制,推動碳技術評估在城市規劃與建築運營中的全面嵌入。

主論壇三:未來生態設計與倫理路徑

從科技倫理視角切入,探討綠色科技可能引發的“生態控制權失衡”“數據主權模糊”等問題。

代表性話題包括:

1. 技術干預自然的邊界設定問題

2. 自動化生態決策的責任歸屬機制

3. 弱干預技術設計策略與公眾參與方法

該論壇提出“綠色治理需在技術設計前設立價值前置環節”,形成倫理審議與設計並行機制。

 

三、交叉議題實驗平台成果

首次引入“跨議題協作實驗平台”,打破學科壁壘,由建築、信息工程、生態學、社會學等多領域代表組成實驗小組,就真實議題場景進行建模實驗。平台成果包括:

1. 低碳社區數據管理沙盤模型

2. AI驅動的綠色供應鏈動態追蹤原型

3. 城市綠地系統與智能照明聯動系統設想方案

實驗平台通過“快速原型構建+機制試算推演”模式,驗證跨領域協作的可操作性,併為研究項目開發提供數據參考。

 

四、會議成果與制度建議

峯會期間形成以下共識與建議:

1. 綠色科技系統的構建應以“協同性指標”為評估基礎,技術開發、政策實施與公眾感知需同步納入反饋機制;

2. 智能系統設計需融入可持續發展語義體系,在算法建構、硬件接口與應用場景中體現對環境的自適應能力與長期影響反思;

3. 全球科研機構需推動“可持續技術協作機制”建立,構建涵蓋標準共識、開放數據、綠色倫理的長期合作框架。

 

五、後續部署與研究方向

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將依託本次峯會成果,推動以下三項制度建設:

1. 設立“智能綠色系統評估指標體系”開發專項,組織跨學科專家聯合制定涵蓋技術性能、環境影響、倫理可控的綜合評估標準;

2. 啓動“綠色場景共建計劃”,聯合城市治理單位與社區組織,在真實城市片區內開展智能照明、能耗優化、綠地感知等試驗性部署;

3. 成立“生態技術倫理研討機制”,開展長期公眾參與研究、綠色治理模型倫理邊界分析與規範設計建議,提升科技制度的社會對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