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創新領袖論壇

发布时间:2022-12-15

活動名稱:全球創新領袖論壇 GILF

時間:2022年12月1日至12月3日

地點:美國紐約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閉門會議 + 高端對話直播

 

一、活動背景

面對全球科技版圖重構和制度信任機制不斷演進的背景,科研機構不再是孤立的知識產出體,而是需參與全球創新治理的多邊協商者。2022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發起並主辦“全球創新領袖論壇(GILF)”,以“制度兼容、責任創新、未來共識”為主軸,聚焦全球科研系統之間的協同能力、開放機制和倫理責任框架,探索“科研—制度—社會”三重關係的再構建路徑。

本次論壇為研究院首次主導全球層級的制度性協作討論,是其國際科研協同戰略的重要里程碑,匯聚不同區域的科研組織代表、跨領域專家與青年科研創新者,共同面對時代技術變革下的創新議題。

 

二、會議設計與模塊結構

本次論壇採取“閉門協商 + 公共直播對話”的雙重結構安排,確保深入協作與透明傳播並重。會議內容涵蓋三大專題單元:

專題一:全球科研製度兼容路徑探索

聚焦科研資源、數據治理、人才交流中的制度摩擦,圍繞“科研合作中的系統互認機制”展開探討。主要問題包括:

1. 各國科研資助體系標準差異如何在跨國合作中銜接?

2. 科研數據開放政策之間是否可建立互信接口?

3. 如何建立面向年輕研究者的公平進入機制?

該環節最終提出“三級制度接口”模型,即立項通道互認機制、數據接口協約機制與人才流動保障通道,形成多邊科研兼容平台雛形。

專題二:創新成果治理與倫理框架

強調前沿科技在應用前需進行價值評估與倫理審議。討論議題包括:

1. AI、合成生物等技術是否應設置“社會影響評估前置”?

2. 成果共享是否僅限學術界,還是應擴展至產業、公共系統?

3. 技術迭代速度是否已經超過倫理調節機制響應能力?

與會者共同認為,需推動“倫理嵌入式科研模式”的制度化,即在項目立項階段就設立風險邊界預估、公眾溝通策略與責任分配方案。

專題三:科研生態的代際轉型

圍繞“未來科研生態的制度預設”進行自由對話,聚焦青年研究者進入全球科研體系的困難與機會。

討論議題包括:

1. 如何避免國際平台對青年人才設置結構性進入門檻?

2. 青年科研組織是否可成為未來合作結構的發起者?

3. 能否在制度層級上設立“跨代協作平台”?

論壇提出建立“科研青年交流聯合通道計劃”,推動國際研究機構之間設置青年科研人才試點合作機制,提升其參與感、治理力與表達權。

 

三、會議成果與機制性建議

本次論壇凝聚出三項具有落地可能的制度建議:

1. 科研系統間設立“開放結構合作議定機制”:制定共通科研協議模版,試點雙邊互認與通用項目管理標準;

2. 推動“技術前沿社會影響協商機制”常態化:將倫理、安全、公眾信任等因素納入科研成果價值評估體系,形成可延續性治理方案;

3. 設立“全球科研青年議題孵化機制”:每年由跨機構組建項目引導小組,資助青年人才提出跨國、跨界問題導向型小課題。

 

四、會議後續部署與影響力延伸

根據本次論壇成果,研究院將於2023年啓動以下項目:

1. 聯合建設“全球科研協議設計實驗室”,負責起草基礎協作制度、推動雙向開放科研路徑建設;

2. 成立“技術社會責任共議平台”,整合學術、政策、公眾視角,對未來五年內可能產生社會廣泛影響的科技議題進行公共協商模擬;

3. 推動“國際青年科研治理能力提升計劃”,包括科研議題共創營、跨機構研究導師組配對與成果可視化訓練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