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新興技術引導的未來社會形態
時間:2023年5月22日
地點:日本東京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跨界講壇 + 小組討論
一、會議背景
在快速演化的科技時代,人工智能、區塊鏈、合成生物、虛擬交互、智能空間等新興技術日益滲透進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改變生產和交流方式,也重構社會結構、倫理認知與文化互動。
為深入探討科技驅動下社會形態的未來圖景,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於2023年在東京舉辦本年度專題研討會,聚焦“技術引導的未來社會形態”。本次會議以跨界對話與系統研討為基礎,旨在勾勒出技術演進與社會演化之間的互動邏輯,並提出制度應對、設計理念與研究新範式。
二、會議定位與核心議題
會議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1. 社會空間的重構邏輯:探討智能基礎設施、數字治理、虛擬社會平台等如何改變公共空間與城市治理方式。
2. 人與技術關係的演化趨勢:分析技術如何逐漸從工具向“協同存在”演進,帶來的心理、倫理與行為轉變。
3. 文化表達與身份重構:關注技術介入下的數字文化傳播、虛擬身份建構及其對代際關係與文化傳承的影響。
4. 未來社會的制度響應:審視在新技術主導下,社會制度、教育系統、公共規則如何重塑與適應。
三、跨界講壇內容概覽
會議上午設有三場主旨講壇,分別由來自社會學、城市科技、數字人文方向的代表進行分享:
講壇一:智慧社會中的技術自治現象
探討當AI系統具備部分自主性時,如何影響人類在決策、互動與責任認知中的角色變化。
講壇二:虛擬空間中的社會結構模擬
分析虛擬平台如何形成“新型社區”形態,技術是否能重建信任、秩序與文化認同。
講壇三:技術反哺社會制度的三種方式
以教育、醫療、城市治理為例,討論技術反饋機制如何倒逼制度透明、流程改進與公共參與提升。
四、小組討論與情景推演
會議下午以小組形式組織多輪深度交流,設立以下兩個問題單元:
1. 技術加速與制度滯後:如何治理未來?
與會人員提出建立“前置社會模擬”機制,推動政策與倫理框架在技術大規模應用前進行預演與公開協商。
2. 未來社會生活的關鍵變量有哪些?
討論聚焦在數據主權、數字勞動、公民算法素養、代際技術鴻溝等關鍵議題,提出需在研究中設置“社會韌性”指標作為評估新技術影響的基本參數。
此外,會議引入“2040年城市生活情境推演”簡化模型,由參與者設計未來城市一天的生活流程,並標註其中技術介入的關鍵節點,用以啓發多學科合作設想。
五、會議成果與後續行動
1. 構建“未來社會研究議題庫”
研究院將設立常態化“未來社會議題徵集機制”,對接高校、智庫與社會組織提出的觀察問題,逐步積累可轉化為項目或政策建議的前沿議題集。
2. 建議設立“技術-社會影響同步評估框架”
結合社會影響評估、公眾參與與數據治理三維機制,建立科研項目在技術開發階段就啓動社會評估流程的標準操作流程(SOP)。
3. 籌備“未來社會跨學科研究計劃”
計劃於2024年啓動多機構聯合的“未來社會協同研究課題”,設立“虛擬治理與公共倫理”“數字文化與身份實踐”等專題單元,推動從技術功能研究向社會系統研究拓展。
六、會議總結與階段思考
本次會議凸顯了新興技術正在重塑社會運行的深層力量,也表明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已經從“單向影響”進入“結構耦合”階段。
三項共識成為會議後的制度思考基礎:
1. 未來社會的治理能力必須具備“技術理解力”與“結構適應力”的雙重支撐;
2. 科研機構不只是技術產出者,更是社會想象與制度創新的參與方;
3. 跨學科研究是應對複雜社會問題不可或缺的基礎框架,應制度化引入科研戰略佈局。
研究院將在後續研究體系中持續推進“科技+社會”雙核驅動機制,推動新興技術發展與人文社會系統協同進化,為構建更加可持續、智能與有温度的未來社會提供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