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未來城市中的技術治理與社會共融
時間:2024年4月11日
地點:新加坡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案例報告 + 城市實驗互動
一、會議背景
城市正逐步成為技術落地與社會變革的主陣地。從智能交通系統到算法治理平台,從數字身份管理到空間資源分配,技術嵌入城市結構的深度不斷上升。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也引發了關於權力分配、公平治理、技術透明度與社會包容性的廣泛討論。
2024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在新加坡舉辦本年度專題研討會,以“未來城市中的技術治理與社會共融”為主題,匯聚城市治理者、數據倫理研究者、社區參與組織與技術平台開發者,系統探討技術導向城市發展模式下的共建機制、治理平衡與制度革新。
二、會議聚焦議題
本次研討會圍繞以下四個核心議題展開:
1. 智能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功能與邊界:如何在技術推進城市效率的同時,界定其在公共決策與個體行為中的合理邊界。
2. 城市居民的知情權與參與機制:審視市民在技術系統介入生活中的被知情程度與參與權限,推動“技術透明”的制度性植入。
3. 跨文化語境下的技術治理適配:在多元城市中,如何平衡本地社會規範與全球技術平台的統一邏輯,建立文化敏感型的技術治理框架。
三、案例報告與制度反思
會議上午設立三個代表性城市治理案例報告,展示新型技術與城市制度互動中的多樣實踐與經驗反思。
案例一:基於傳感網絡的城市能耗調控系統
展示某城市部署環境感知節點後的數據驅動型治理模型,同時分析數據採集密度與居民隱私界限之間的權衡。
案例二:智能算法在社會救助中的決策支持作用
通過實際案例展示AI在公共資源分配中如何起到“輔助公正”與“風險迴避”的雙重角色,同時探討算法偏見的矯正路徑。
案例三:“城市實驗室”機制與社區共建平台
介紹由社區組織聯合科研機構開展的城市生活場景實驗機制,通過市民直接參與的數據標註、系統測試與反饋,提升技術系統的適應性與社會接受度。
四、城市實驗互動與協作演練
會議下半場設置“城市治理情景演練”板塊,設計四個典型未來城市治理場景,由與會者以混合小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與方案博弈:
場景一:AI規劃系統推導出的交通調整引發部分社區不滿,如何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協商?
場景二:公共健康監測系統被質疑侵犯個人隱私,應如何設定邊界?
場景三:數字市民身份系統存在技術門檻,如何保障弱勢羣體參與?
場景四:跨平台數據共享引發治理權限分裂,政府與平台如何協調?
演練後,各組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並歸納制度型應對建議,包括公民聽證機制、算法問責流程、共享治理權限協議等結構要素。
五、會議成果與建議行動
1. 建議設立“智能城市治理指標體系”
研究院將牽頭起草一套衡量智能治理水平的指標體系,包括技術效能、公平性、透明度、公眾參與度等維度,作為未來評估技術導向城市項目質量的基準。
2. 推動建立“公眾—技術—政策”三向協商平台
會議呼籲設立跨界協作機制,將科研機構、城市管理者與社區代表納入常設協商平台,實現制度協商與技術迭代同步推進。
3. 啓動“城市技術倫理觀察機制”試點
倡導在城市關鍵技術場景中設立倫理前置觀察機制,定期對系統運行中的潛在偏見、歧視與排他性進行預警與糾偏。
六、會議總結與戰略展望
本次研討會確認:未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技術部署能力,更在於治理結構的柔性、制度邏輯的公平性與居民的深度參與能力。
會議最終凝聚出三項共識,構成未來城市技術治理研究的重要戰略方向:
1. 技術必須服務於包容性制度設計,而非成為權力集中工具;
2. 治理機制需超越效率考量,引入公正、問責與倫理審查的多維標準;
3. 未來城市的發展應在實驗性與制度化之間建立平衡,不斷提升技術系統的社會兼容性。
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將以本次會議為契機,推動設立“城市共融治理研究課題組”,開展多地案例比對、機制共建研究與標準輸出,探索全球城市在複雜治理時代的共通挑戰與結構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