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專題研討會紀要

发布时间:2025-03-14

主題:科研商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時間:2025年2月28日

地點:中國香港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轉化路線圖分析 + 實操演練工作坊

 

一、會議背景

科研成果的“從實驗室到市場”始終是一道難以逾越的現實關卡。儘管近年來原始創新活躍、科研項目增多,但成果落地轉化率卻始終處於低位,許多高價值科研成果被困在“最後一公里”:面臨商業邏輯缺位、應用場景不清、轉化機制不暢等問題。

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於2025年設立“創新轉化中心”,作為科研成果應用落地的中樞支撐平台。在此契機下,本次專題研討會以“科研商業化的最後一公里”為主題,深入分析技術成果從學術系統走向社會系統的路徑障礙、制度斷點與合作模式,並提出相應解決方案與工具機制。

 

二、會議聚焦議題

會議從成果轉化的實操視角出發,重點聚焦以下議題:

1. 科研成果轉化路徑結構分析:從“科研—評估—孵化—應用”的流程中識別關鍵阻斷點與流程重構需求。

2. 評估機制與價值驗證模型構建:探討如何科學設定技術成熟度模型、市場適配指標與商業驗證接口,提高“可評估性”。

3. 產研協作機制與風險共擔模型:如何建立科研人員、轉化平台與應用單位之間的協同機制,實現責任清晰、收益共享、風險聯動。

4. 制度支持與場景嵌入模式優化:研討科研成果如何嵌入真實場景環境,包括政策接口、標準對接與倫理合規路徑。

 

三、轉化路線圖專題解析

會議上午由“創新轉化中心”執行負責人系統講解科研成果商業化路線圖模型,包括以下核心環節:

階段劃分:基礎研究、原型驗證、市場適配、產品化、規模化;

角色接口:研究人員、技術經理、市場顧問、應用方協同參與;

標準接口:建立統一成果登記模板、評估標準與知識產權確權流程;

退出路徑:設置成果失效退出機制與二次孵化建議模型。

同時,通過兩個典型項目的實際路徑演示,對比“成功轉化路徑”與“停滯失敗樣態”,分析制度、組織與資源配置上的關鍵差異。

 

四、實操演練工作坊回顧

下午設置“科研成果商業化場景模擬工作坊”,設立兩種典型情景:

場景一:基礎科研團隊擬將AI算法轉向臨牀輔助決策系統

與會者圍繞算法成熟度、醫療倫理審查、醫院協同機制與風險管控展開策略模擬。

場景二:綠色材料項目擬對接產業應用但未明確用户市場

團隊需制定市場驗證路徑、產業合作者激勵方案與初期收益結構設定,模擬真實對接過程。

 

五、會議成果與制度建議

1. 建議設立“成果轉化預評估機制”

在科研項目立項階段同步引入轉化可行性評估流程,設置初步技術成熟度指標、潛在應用路徑預測、轉化可達性的階段評分制。

2. 推動建立“科研-應用聯絡人制度”

在研究團隊與社會應用機構之間設立制度性“技術接口人”,負責成果描述、價值傳譯、場景對接,提升雙向溝通效率。

3. 完善“科研成果註冊與轉化登記平台”

搭建可視化科研成果數據庫,支持動態更新、市場關注度反饋與政策對接功能,形成“成果—場景—資源”閉環對接體系。

 

六、會議總結與未來部署

本次研討會圍繞“科研成果如何跨越最後一公里”進行了系統剖析與實操推演,明確指出:科研與市場之間的轉化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設計與價值匹配機制的系統工程。

會議最終凝聚三項共識,形成未來工作方向:

1. 科研轉化需要前移介入機制,從課題設立階段就規劃應用路徑與對接接口;

2. 轉化平台應具備“講科研語言”和“講市場語言”的雙向能力,設立專業中介體系;

3. 成果落地不僅需要市場推動,還要制度護航,包括知識產權、安全評估與倫理審查機制。

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將在此基礎上持續推動“創新轉化中心”運行機制優化,並設立“成果轉化制度工具箱”項目,支持研究人員在項目週期內開展制度試驗、場景驗證與產業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