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專題研討會紀要

发布时间:2017-04-28

主題:全球科技公司與科研機構的共創模式

時間:2017年4月18日

地點:中國深圳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共創模式解析 + 合作簽約儀式

 

一、會議背景

2017年,隨着全球科技變革不斷提速,科研機構與科技企業之間的協作形式正由傳統“技術轉讓—產業接收”模式,轉變為“共同設題、聯合研發、協同轉化”的共創機制。在以應用驅動為特徵的創新體系中,產學深度融合已成為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與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引擎。

為推進這一趨勢下的新型合作模式,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聯合區域合作平台,於深圳舉辦本年度專題研討會。會議聚焦“產學合作與企業協同機制”核心議題,彙集科研機構代表、科技企業管理者及地方科技治理組織,共同探討產學協同機制的結構創新與實踐演進。

 

二、會議主旨與結構設定

本次研討會圍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1. 產學共創的機制類型與協作邏輯

2. 企業參與基礎研究的邊界條件與共擔機制

3. 從聯合研發到場景落地的轉化路徑與配套結構

會議形式包含兩部分:

上半場以“共創模式解析”為主線,聚焦理論機制與案例覆盤;

下半場舉行“聯合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推動若干項目正式進入共建階段。

 

三、共創機制解析報告

會議首場由研究院合作事務小組發佈《科技共創機制演進趨勢觀察》主題報告,提出以下四種典型的產學共創模型:

嵌入式協同型:企業研究人員常駐科研機構參與研究議題構建;

雙主體實驗平台型: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同設立共享實驗場景;

項目聯合體型:以協議制度明確成果歸屬、資源分攤與路徑協同機制;

戰略共研型:科研機構與企業在中長期維度共建研究方向、人員體系與協作文化。

報告指出,產學合作的重點不再是“誰擁有知識”,而是“如何協同產出”。從過去的線性轉移,到現在的嵌套式協同,需要制度結構的適配、組織信任的建設與目標認同的持續磨合。

 

四、代表性合作案例分享

在互動環節中,三組合作代表圍繞實際案例介紹其產學共創經驗與機制成果:

一項圍繞綠色建築材料的研發項目,由科研機構負責前端基礎研究,企業則嵌入應用設計與原型驗證,兩者共設工作坊推動週期性對接;

一項人工智能在城市服務中的模型優化項目,由企業開放數據接口,研究團隊構建算法結構,並協同開展場景適配測試;

一項涉及遠程健康監測設備的原型開發項目,科研團隊與企業聯合組建聯合實驗室,資源共擔,人員交叉派駐,形成平行工作機制。

三個案例均強調“共創之初即共擔機制的重要性”,明確合作初期協議制定、過程管控與成果共享方式,是保障合作走深、走穩的核心前提。

 

五、簽約儀式與合作落地

本次研討會下半場舉行了“共創項目合作簽約儀式”。研究院與多家企業正式簽署聯合研發協議,約定:

1. 在各自優勢方向設立聯合課題組或實驗單元;

2. 明確知識產權共持機制與後續技術評估流程;

3. 建立年度協同議題發佈與研究進度公開機制;

4. 推動成果嚮應用場景落地的快速驗證通道建設。

簽約儀式不僅標誌着合作的啓動,更體現了HKMarina作為“跨界協同平台”的角色實踐,連接科研與產業、基礎與轉化、技術與場景三重維度。

 

六、會議成果與後續展望

通過本次專題研討會,研究院在“從研究到協同”的路徑探索上取得以下階段成果:

共識形成:確認“問題共識 + 機制共建 + 結果共擔”是共創合作的三大支柱;

機制落地:初步建立課題聯合機制、實驗室共建機制與過程反饋制度;

文化推進:推動“企業進入研究”與“研究者瞭解市場”的雙向互融文化,強化實踐中的合作理解力。

未來,研究院將把共創機制常態化、制度化,推動不同學部在研究起點就引入企業視角、社會議題與場景訴求。同時也將開設“共創研究方法”專題培訓課程,提升科研人員的跨界協作素養與產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