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科研評審制度與成果轉化機制
時間:2018年5月6日
地點:中國香港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流程解析交流 + 成果對接諮詢會
一、會議背景
科研評審制度是科研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其作用不僅在於篩選優質課題和分配資源,更在於引導研究方向、激勵創新機制與評估科研價值。2018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在推進科研治理體系優化過程中,將“科研評審制度如何服務成果轉化”作為核心議題,舉辦本年度專題研討會。
會議聚焦科研成果如何從“學術成果”向“社會價值”延伸,探討評審指標、評估流程、參與機制與轉化聯動等方面的結構問題。來自科研、政策、管理與轉化支持系統的多方代表參與本次研討,推動機制優化經驗的交流與模型共建。
二、議題結構與內容安排
會議圍繞以下三方面議題展開系統探討:
1. 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與實踐導向性
如何在現有科研評估指標基礎上,加入轉化潛力、合作能力與社會價值等維度,構建更符合未來科研邏輯的評價結構。
2. 評審機制的開放性與結構彈性
如何設計更具透明度、反饋機制和多方參與特徵的評審流程,提升評審公信力與適應性。
3. 成果評審與轉化機制之間的接口建設
如何實現評審階段與成果轉化階段之間的流程打通,讓科研成果更具轉化可預期性。
三、流程演示與經驗交流
在“流程解析”環節,研究院各學部管理代表介紹其在科研項目管理與成果落地過程中所實施的流程機制,重點包括:
1. 項目申報評審如何引入“轉化導向型”評價維度,如技術成熟度、潛在應用路徑等指標;
2. 中期評估環節如何設計專家回訪、階段調研與動態調整機制,幫助科研團隊提前發現路徑偏差;
3. 成果完成後如何通過內部審核機制對接轉化部門,實現從研究結題到應用推動的連續響應。
與會代表結合各自機構的實踐經驗展開討論,指出科研評審體系未來的重構,應體現“從問題出發、向社會負責”的價值導向,並強化科研評價與應用場景之間的關聯性。
四、成果轉化對接交流
在下午的對接環節,研究院組織成果項目轉化專場諮詢會,邀請部分項目團隊展示其成果,並與企業、高校、產業平台等代表進行需求匹配與資源對接。
典型展示項目包括:
1. 一項基於城市熱島效應調控的綠色建材方案,尋求建築設計企業合作共測;
2. 一項基於醫學圖像識別的算法平台,擬對接區域健康數據資源與醫工交叉實驗場景;
3. 一項針對中學生羣體的科技素養提升課程模型,計劃與教育平台聯合落地。
參與者圍繞“科研成果向誰去、如何去、制度怎麼配合”的問題展開小組諮詢與交流,為後續推動機制性轉化打下協同基礎。
五、會議共識與推進方向
通過本次專題研討,研究院與與會代表形成如下共識:
1. 科研評審應支持轉化可預期性
科研項目的評估應關注其知識價值與社會響應能力的結合,評價體系要提供未來應用的結構性想象力。
2. 評審機制與轉化平台之間建立制度接口
建議逐步建立項目評審結果與資源配置、成果孵化之間的可追蹤連接機制,提高科研鏈條的整體效率。
3. 提升評審公正性與價值導向的有效途徑
鼓勵引入包括行業專家、公共部門代表、場景使用者等在內的多方角色參與評審或觀察過程,在保障科學性的同時增強評價的現實適配度。
六、會議總結與後續落實
此次研討會是HKMarina在科研治理改革進程中的重要節點,標誌着研究院正式確立以“結構優化、轉化協同、責任導向”為特徵的新型科研評審理念。
研究院將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以下工作部署:
1. 梳理各學部現行評審制度中的共性結構與差異點,形成優化建議清單;
2. 啓動“評審機制協同成果落地”內部實驗機制,試點若干項目在立項階段即設定成果接收通道;
3. 加強與本地轉化平台、應用場景提供方之間的協同溝通機制,提升評審結果的行動力。
會議推動了從制度認知到合作實踐的深化轉化,也為未來研究院內部及跨平台科研評估改革提供了可複製的路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