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專題研討會紀要

发布时间:2021-06-30

主題:全球科技標準與創新評鑑趨勢

時間:2021年6月14日

地點:德國柏林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趨勢講解 + 案例對照分析

 

一、會議背景

近年來,伴隨科技成果跨學科融合、跨地域流動、跨平台轉化的加速推進,科技評審制度與標準制定體系面臨結構性重構需求。創新已不再是單點技術突破,更是系統性知識配置與全球性制度治理能力的體現。

為迴應這一背景,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於2021年在德國柏林召開年度專題研討會,以“全球科技標準與創新評鑑趨勢”為主題,系統分析當下科研評估邏輯的國際演變路徑、技術標準的多邊治理機制,以及區域科研機構如何在標準共建與適配中增強制度參與力與議題主動性。

 

二、會議定位與焦點議題

本次會議聚焦以下三大議題:

1. 全球科研評鑑標準的趨勢與演化邏輯:解析當前評估體系由成果導向向過程導向、由指標統一向語境適配過渡的路徑與挑戰。

2. 技術標準如何嵌入全球創新治理體系:探討標準如何在科研協作、成果轉化、倫理審查等環節中起到結構支撐與治理中介的關鍵作用。

3. 地方科研機構如何建立標準接口機制:討論科研平台如何對接國際標準架構,在本地制度設計中引入全球評估經驗,形成規範共識與適配能力。

 

三、趨勢講解內容摘要

會議上午設有兩場趨勢講解,分別從宏觀制度層面與科研實際機制層面展開:

趨勢講解一:從“指標至上”到“價值多元”的評鑑轉型

報告指出,全球科技評審制度正逐漸擺脱對數量性成果(如論文數、專利數)的片面依賴,轉向對研究過程透明度、團隊協作能力、社會影響廣度等方面的綜合評估。

趨勢講解二:科技標準如何影響制度演化

強調科技標準不僅是技術規範,更是創新體系內部協調、制度信任構建與知識治理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報告分析了技術標準從“封閉主導”到“協同共建”的演化趨勢,以及其在推動跨國科研機制協同中的橋樑作用。

 

四、典型案例對照分析

會議下午圍繞三個地區性科研製度的典型案例展開對照分析,研討不同背景下科技評審機制的路徑差異與標準協同策略:

案例一:結構化同行評議機制

探討某科研聯盟引入多階段專家協商機制,提升評審透明度與結果公信力的做法;

案例二:開放數據對接標準體系

展示一套科研成果以開放數據平台形式嵌入標準規範,使其可持續被引用、監測、再利用的制度接口設計;

案例三:研究影響力評估體系

分析某平台在科技成果影響力評估中如何融合學術引用、政策反饋、產業應用三類維度,構建多元評價路徑。

 

五、會議成果與制度建設方向

1. 明確三類標準嵌入機制

規範支撐機制:建立研究設計、數據管理、倫理審查等流程性標準,提高科研治理效率;

接口對接機制:為本地科研平台對接國際評價體系提供製度適配接口,如術語、週期、報告規範一致性;

反哺引導機制:鼓勵平台將自身積累的良性實踐反向參與國際標準討論,提升話語能力。

2. 推進“科研標準對接體系”試點

會議提出由研究院牽頭設立“科研標準對接體系”,構建涵蓋項目評審、成果申報、數據披露與評價反饋在內的標準模塊試點方案,推動國際制度在本地落地與迭代。

3. 引導多邊標準合作平台構建

倡議與不同區域科技機構共建“標準協作對話平台”,加強對技術標準演變趨勢的前瞻識別與制度合作機制的共同設立。

 

六、會議總結與行動部署

本次會議不僅系統梳理了當前科技評估與標準體系的演進趨勢,更明確了科研平台在其中應承擔的多重角色:制度參與者、評估迴應者與機制建設者。

三項共識構成此次會議的制度基礎:

1. 科研標準不是技術細節,而是治理體系核心部分,應高度戰略化管理;

2. 地方科研平台必須主動建立“輸入-適配-輸出”的三段式標準協作機制;

3. 科技評估與社會責任、開放共享、可持續轉化等價值導向高度耦合,必須在制度層面一體推進。

未來,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將圍繞“標準驅動型科研治理”路徑,推動建立開放協同、數據可信與多元兼容的科研製度體系,為構建具全球連通力與區域支撐力的科研平台提供製度支撐與方法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