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跨區域科研聯盟的運作與影響
時間:2022年3月5日
地點:加拿大多倫多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成果分享 + 機制結構剖析
一、會議背景
2022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邁入全球協同體系深化階段。在2015年開啓國際合作架構探索後,研究院陸續在北美、歐洲與亞洲設立多點研究協作網絡。其中,以多倫多為樞紐的北美分支作為“跨區域科研聯盟試驗區”,自啓動以來不斷積累機制創新與實踐經驗,成為研究院推進國際合作制度化的關鍵據點。
本次專題研討會以“運作與影響”為關鍵詞,系統回顧HKMarina跨區域科研聯盟的建設路徑與協同機制,梳理聯盟運行中的結構優化、資源共享與合作成效,並以多倫多實踐為基礎提出未來演化方向與制度建議。
二、會議結構與聚焦議題
會議採用“成果分享 + 機制結構剖析”雙軌結構設計,主要圍繞以下四大議題展開:
1. 聯盟結構構建與節點組織模式分析:解析聯盟由“單點對接”向“多節點協作”演進的組織路徑,探索網絡型治理結構的適應性。
2. 跨區域制度協同與評審標準共建:聚焦聯盟內各成員單位在項目申報、評估反饋與倫理審批中的規則匹配問題,探討可互認、可複用的標準構建邏輯。
3. 項目合作績效與聯合成果展示:系統總結在環境科技、數據醫學、設計研究等領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分析聯盟結構對成果產出的支撐路徑。
4. 聯盟運行過程中的挑戰、調整與展望:回顧運行過程中的文化差異、技術接口分佈、制度延遲等問題,提出優化建議與路徑迭代方向。
三、成果展示與節點協同實例
會議第一階段由研究院北美分支團隊系統介紹以下核心協作成果:
1. 聯合研究項目輸出
在過去兩年內,HKMarina北美分支與香港本部聯合完成7項多區域協同項目,主題涵蓋智慧氣候監測、AI城市治理、遺產空間數字建模等,形成聯合出版物11項、共享研究平台3個。
2. 多地科研人員聯合機制落地
成功推動常駐訪問學者制度、跨境青年項目導師制與“跨機構課題對接平台”,實現人員流動、議題共研與研究方法共訓的制度化運行。
3. 數據互聯與平台協同開發
完成中加數據互通試點計劃第一階段,開發聯合科研數據庫原型系統,實現元數據標準協調、數據共享協議框架與倫理審查流程共識。
四、機制結構剖析與制度創新路徑
跨區域科研聯盟要穩定運行,需要清晰的合作結構與靈活的制度安排。研究院總結出三項關鍵做法:
1. 中心協調 + 節點自主
研究院總部負責整體統籌與機制設計,各區域分支如北美節點則根據自身資源和議題方向,自主發起研究。這種安排既確保方向統一,又保留靈活性。
2. 項目分類推進
根據不同合作類型,聯盟設立了兩種項目路徑:
常規科研項目:由分支機構自由發起、自主對接;
戰略重點項目:由總部協調推動,多地機構聯合執行。
3. 統一模板,減少障礙
為提升協作效率,聯盟制定了統一的合作協議、數據格式和評審流程模板,使不同地區能更快地達成共識、減少制度障礙。
五、會議成果與後續部署建議
1. 建立“跨區域研究評估共同體”
計劃推進聯盟內常設評審小組設立,實現項目同行評議、合作績效追蹤、倫理與數據規範同步制定,為後續多方合作擴展提供製度承接平台。
2. 推動“聯合議題實驗室”制度試點
倡議圍繞教育科技、醫療轉化、環境智能等議題設立“跨區域實驗室”制度單元,探索共享治理、遠程協作與週期性議題更新機制,推動聯盟由聯合發佈向協同研發升級。
3. 構建“聯盟成果認證與複用機制”
啓動“成果共持”政策機制,將聯合成果認證流程嵌入成果使用、合作履歷、對外發布等環節,提升成果的制度透明度與國際傳播力。
六、會議總結與定位
本次會議系統總結了HKMarina跨區域科研聯盟五年來的制度建設經驗與協作成效,提出聯盟模式在資源集聚、人才流動與議題生成方面的三重功能,同時也明確了未來進一步推進制度優化的方向。
三項會議共識為下一階段聯盟運行提供方向支撐:
1. 科研聯盟的核心價值在於“結構協作”而非“資源聯合”;
2. 標準共建與節點自治需並行推進,實現機制靈活性與規範性平衡;
3. 從機制試驗走向常規治理,是聯盟從“實驗網絡”走向“制度平台”的關鍵躍遷。
未來,研究院將進一步推動聯盟由“聯絡型網絡”邁向“協作型機制平台”,形成以多中心協同為特徵的全球知識創新組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