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專題研討會與科技交流會總結報告:從機制探索到協作推進的系統佈局

发布时间:2015-12-20

2015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首次將專題研討與多邊交流並列推進,分別於1月15日和10月21日至23日在英國倫敦與劍橋成功舉辦“從本地走向全球——科技合作新範式”專題研討會與“中美英科技交流會”。兩項活動從制度共建與協作機制兩個維度系統展開,為研究院邁向全球科研協同網絡構建了戰略起點和現實路徑。

1月在倫敦召開的專題研討會以制度設計為核心主題,聚焦本地科研機構如何構建參與全球知識網絡的議題主導力與規則塑造力。研討會由案例研討與戰略分享兩部分組成,內容緊扣“議題生成、合作流程、機制信任”三大關鍵詞。

在案例分享環節,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就邊緣科研網絡建設、多語言科研評審協作機制及社會議題導向的跨區域研究平台進行深入分析。例如,某合作項目通過議題共創與資源共擔機制成功降低行政壁壘,建立了小規模但高效的聯合研究單元;另一個案例展示了以統一評估流程與結果共享為前提的跨語種科研平台運行範式,為制度互認提供了參考模型。

在戰略分享階段,與會機構圍繞“從一次性合作走向結構型共建”進行廣泛討論,達成以下共識:

1. 科研合作必須超越短期項目邏輯,推動機制與平台共建;

2. 議題選擇應體現本地洞察與全球共鳴,增強合作話語權;

3. 制度透明與流程穩定是保障多邊協作持續性的基礎。

研討會最終形成三項推進建議:一是啓動制度接口標準化工作,設立包含合作協議範式、成果共享機制與評估反饋模板的操作體系;二是探索區域網絡型協作機制,推動從雙邊向多邊擴展;三是將制度協同與關係建設並重,形成“機制+信任”的協作文化。

10月在劍橋舉行的中美英科技交流會則更側重多邊協作的落地與機制實驗,內容包含跨國科技論壇、項目展示與配對交流、以及協作機制工作坊三個環節,目標是推動實際合作意向生成與制度測試。

在首日科技論壇中,與會代表圍繞三大議題展開發言與對話:研究範式差異對協作效率的影響、跨文化倫理與知識治理適配機制、以及項目成果轉化路徑中的制度對接問題。論壇強調,協作的核心不止於學術互補,更要在價值觀、責任邊界與知識發佈邏輯上達成協同。

次日項目展示與配對環節中,設立30餘個主題展位,涵蓋信息治理、能源轉化、生物醫藥與城市創新等方向。通過興趣登記系統與現場快速交流,共生成21組初步合作意向,其中9組在會後進入研究院意向備忘機制進行進一步對接。

最後的協作機制工作坊以實際模擬方式推進,從項目啓動協議起草、跨地成果歸屬談判到數據權限與知識共享標準的設計,逐步建立起一套適用於多邊協作的協作框架草案。工作坊現場採集形成協作流程圖與協作清單工具包,供後續跨機構試點團隊參考使用。

基於兩項活動的實踐,研究院決定設立“國際科研協作推進機制”,從制度規範、協議模板、關係網絡三方面同步發力,推進多邊合作由單點試驗走向系統佈局。後續將啓動首批“聯合研究課題支持計劃”,並同步發佈“科研合作制度建議書”,為科研人員開展國際合作提供流程性支持。

未來,研究院將在“結構性合作”“議題式對接”與“制度型治理”三軌並進路徑下,持續構建具有信任基礎、協同能力與跨界承載力的全球科研合作體系。

編輯: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