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生物工程與高性能計算領域均迎來技術突破,特別是量子計算在建模能力、狀態推演與數據結構優化方面的潛力,引發對其跨學科應用的廣泛興趣。在此背景下,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組織“生物工程與量子計算融合沙龍”,探索生命科學研究如何藉助量子計算思維與技術手段,實現模型效率提升、實驗系統重構及前沿問題的交叉解法。
2024年,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深水區,從基礎模型訓練到社會場景嵌入、從跨域算力協調到算法倫理邊界劃定,全球對AI的制度迴應需求愈發迫切。
2023年,全球科研生態持續深化對“青年創新力”的關注,如何讓新一代研究者在複雜時代議題中建構原創性方案、推動科研範式更新、形成具社會影響力的實踐路徑,成為國際科研機構的重要任務。
面對全球科技版圖重構和制度信任機制不斷演進的背景,科研機構不再是孤立的知識產出體,而是需參與全球創新治理的多邊協商者。2022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發起並主辦“全球創新領袖論壇(GILF)”,以“制度兼容、責任創新、未來共識”為主軸,聚焦全球科研系統之間的協同能力、開放機制和倫理責任框架,探索“科研—制度—社會”三重關係的再構建路徑。
2021年,全球範圍內面臨多重系統挑戰:氣候變化壓力持續增大,城市發展與生態資源關係日趨緊張,數字基礎設施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協調成為全球關注的戰略焦點。技術與生態治理能否實現良性耦合、科研機構在構建“智能地球”過程中應扮演何種角色,成為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2020年,面對全球公共衞生危機與技術系統大規模遷移的背景,科研機構愈發重視“研究成果可應用性”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系統呈現。為此,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首次以“應用場景為核心”,舉辦以展示和講解為主的“創新應用科技展示日”。
2018年,技術快速滲透公共生活空間,引發全球範圍內對科技倫理、社會責任與公眾溝通機制的廣泛關注。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基於“科技需迴應社會”的理念,在日內瓦舉辦“科技與社會責任國際研討會”,旨在搭建跨學科、跨界別的對話平台,探討科研發展中的制度邊界、社會迴應能力與公眾協商路徑。
隨着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推進,製造業與人工智能、智能感知系統、設計邏輯的融合成為新一代產業變革核心議題。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於2017年組織“智慧製造與未來工業設計論壇”,探索以技術驅動、設計引領、協作升級為特徵的製造體系變革方向。
隨着“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各科研領域,材料科學作為構建綠色社會的重要底層技術迎來快速發展期。研究院自2015年起加強在綠色材料、可降解結構與節能技術方面的基礎投入,並於2016年聯合國際研究機構舉辦本次主題年會。
進入2015年,研究院正式啓動“多邊協作戰略”,着力構建跨國學術聯動機制。在此背景下,研究院聯合海外研究合作單位舉辦此次三邊科技交流會,旨在推動多地科技成果互通、研究資源共享以及青年項目跨境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