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在波士頓與慕尼黑分別舉辦“人工智能與再生醫學的融合前沿”專題研討會與“材料科學與綠色工程技術年會”,形成了融合跨學科科技前沿與綠色工程實踐的“雙引擎”科研討論格局。這兩項活動系統呈現了技術融合的路徑邏輯、制度應對與轉化基礎,成為研究院構建“科技—制度—社會”三位一體平台的重要里程碑。
3月22日于波士頓舉行的專題研討會,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嵌入再生醫學核心流程,邀請來自AI算法、組織工程、生物倫理等不同領域的專家代表參會。會議主旨在於探討科學方法與倫理制度如何在高度不確定性技術場景下形成協同治理。
上半場專題講座圍繞三個關鍵主題展開:其一,計算機視覺與圖神經網絡在幹細胞圖像識別與組織建模中的應用,展示AI如何通過自適應模型提升個體修復效率;其二,基於深度學習的再生治療路徑預測機制,在不同干預階段對高變異樣本進行精準模擬;其三,從倫理視角分析AI在臨牀過程中的技術介入邊界、責任劃分與公眾溝通需求。
下午技術演示交流環節,來自三家研究機構的代表現場展示了幹細胞圖譜識別系統、再生材料建模平台及健康數據輔助診斷接口等研發原型,與會人員圍繞算法訓練透明性、數據採集規範與可遷移路徑等展開深度討論。
會議最終明確:AI與再生醫學的融合不僅是工具與對象的結合,更是制度、文化與信任機制的重構過程。研究院提出建立長期“AI+生命科學”研究組,推動從數據驅動、結構協同與轉化導向三方面發展融合策略,並啓動倫理預警機制研究框架。
9月10日至12日於慕尼黑舉行的材料科學年會,以“綠色性能+系統可轉化性”為主線展開。論文涵蓋可降解聚合物、可再生能源材料穩定性、建築環境響應性與生命週期評估模型等四大專題。會議強調綠色科研不僅關注技術屬性,還應具備制度配置能力與產業聯動邏輯。
年會最大亮點為“材料樣品實物展示”環節,多類綠色材料在交互桌台上進行實測操作,包括智能響應材料、生物基膠粘劑與低能耗結構構件等,極大提升了與會者對材料適配性與工程可行性的感知。通過設立“實驗流程全景展示區”,參會者得以直觀理解從分子設計到產業測試的完整流程,為跨領域合作提供基礎認知模板。
會議形成三項制度建議成果:一是構建“綠色性能-轉化能力雙評估機制”,鼓勵科研團隊在項目初期即考慮環境價值與實際落地能力;二是擬設立“材料數據共享節點”港德雙向鏡像,提升材料研究數據開放性;三是啓動“綠色材料青年研究資助機制”,培育新生代可持續材料方向科研人才。
年會也促成多個橫向合作意向,研究院將在建築裝配、能源系統與交通工程等方向試點綠色材料集成驗證。通過本年度兩項會議,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在“科技融合協同能力”與“綠色科研製度框架”兩個維度完成突破,進一步確立其在面向社會系統輸出科研機制、引導轉化平台建設與培育跨學科聯合能力方面的核心定位。未來,研究院將繼續推動在“AI+醫學”“材料+綠色”兩大路徑上深化機制試驗,形成多層次結構聯動的科研新生態。
編輯: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