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圍繞“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創機制建設”與“製造系統與人本設計融合路徑”兩大主題,在中國深圳與日本大阪分別成功舉辦“全球科技公司與科研機構的共創模式”專題研討會與“智慧製造與未來工業設計論壇”。兩項活動立足實踐案例,推動機制創新,取得了具有推廣意義的結構成果。
4月18日在深圳舉行的專題研討會,以“聯合設題、聯合研發、協同轉化”為關鍵詞,匯聚了來自科研機構、科技企業與轉化平台的多方代表,圍繞產學合作的新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會議指出,當前科研生態不再適用於傳統線性“研究—轉讓—應用”模式,轉向嵌套式“共創”體系已成為主流趨勢。
在共創模式解析環節,與會代表共同分析了目前較為成熟的合作模型,包括科研人員與企業工程團隊共駐研發空間、建立共享實驗平台、設立聯合資助機制等實踐路徑。研究院代表提出,共創機制的核心不是簡單的任務分工,而在於從研究起點確立共同問題意識、利益協同機制與成果共擔邏輯。
三個代表性案例分享環節進一步説明了機制的現實成效:綠色建材課題通過聯合測試實驗室實現了週期優化與實驗穩定性提升;AI算法在城市服務優化中的應用因企業開放數據接口而大幅縮短驗證週期;遠程健康設備開發項目則通過交叉團隊配置、階段性資源共管與持續溝通機制,建立起高效的產研協同節奏。
研究院與五家企業簽署了聯合課題合作協議,協議明確在未來三年內分別在教育科技、健康工程、智能建築等方向設立聯合研發小組,推動從研究設題到成果落地的全鏈條協同。同時,就成果共持、IP共享、階段評估與週期審查等方面建立了標準流程,為成果落地後的規範運營提供製度保障。
通過此次研討會,研究院進一步明確了“企業進入科研流程”“科研組織嵌入應用端”的雙向機制方向,將“科研協同機制化”作為機構治理改革的重要抓手,並提出設立“共創機制內部試點”以推動各學部引入企業參與機制與課題共建邏輯。
8月20日至22日在日本大阪舉辦的“智慧製造與未來工業設計論壇”以“面向社會使用場景的製造系統優化”為核心議題,探索製造邏輯與人本設計之間的融合模式。論壇涵蓋“製造展覽”“設計工作坊”與“標準圓桌”三項內容,強調在工業系統內部建立“用户響應機制”“使用語義驅動機制”與“多學科協作通道”。
展覽部分展出了10餘項新型製造單元與AI驅動設計成果,包括柔性製造裝配線、數字驅動的高精度工藝組件、多氣候適配型交通模塊等。通過可視化原型與觸控交互平台,參會者可以直接參與測試反饋,體驗“製造—設計—使用”之間的邏輯閉環。
在專家圓桌環節,來自材料科學、系統工程與工業標準組織的代表,圍繞“工業設計在製造流程中的制度化嵌入”進行深度交流。會議提出製造流程應將“公眾反饋—倫理約束—用户體驗”三項指標作為新增約束條件寫入標準定義環節,同時鼓勵企業與高校共建制造試驗場,以社會真實需求為檢驗平台推動標準體系轉型。
兩項活動共同形成了研究院制度建設上的關鍵共識:科研機構必須將“協同邏輯”與“社會語境”雙向納入組織流程,推動技術發展從內部效率走向外部適應,從單維突破走向多軸協同。未來,研究院將持續推進共創機制常態化試點、跨學科設計機制孵化與用户參與機制標準化建設,在科研與社會之間建立更具結構彈性與價值一致性的聯動機制。
編輯: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