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專題研討會與國際研討會總結報告

发布时间:2018-12-20

2018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圍繞“科研治理機制優化”與“科技社會責任制度化建設”兩項核心議題,成功舉辦“科研評審制度與成果轉化機制”專題研討會與“科技與社會責任國際研討會”。兩項活動分別於5月6日在中國香港與10月12日至1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涵蓋制度流程、倫理框架、社會信任與實踐路徑等關鍵內容,在學術界、政策層與社會公眾中引發廣泛共鳴。

5月研討會聚焦科研評審機制與成果轉化結構聯動問題。會議強調當前科研管理中“成果導向”與“社會價值導向”的雙重需求正不斷增強,科研項目從立項到實施的全過程,亟需更具彈性、反饋性與應用導向的評審結構支持。研究院分享在三個方面的制度實踐經驗:

一是建立“轉化導向型評估指標體系”,將技術成熟度、可擴展場景與社會效益納入評估標準,使評審從靜態判斷轉向動態預測;

二是推進“中期評估動態調整機制”,通過專家回訪、階段反饋、實施軌跡追蹤等方式,增強項目路徑調整的制度空間;

三是設置“成果轉化對接流程”,使得科研成果可在項目結題後直接進入應用對接與政策響應通道,打通“科研—市場—政策”之間的響應鏈條。

會議下半場組織“科研成果轉化諮詢會”,三個項目團隊圍繞綠色建材、AI醫學平台與科技素養教育工具進行了現場展示與諮詢。現場來自產業界、政府、高校與教育機構的代表,就科研成果的實際場景化路徑、合作機制與制度匹配方式展開交流,初步達成多項後續協同意向。

會議明確提出科研評審改革三項方向性共識:一是科研評價需具備未來導向力;二是評審與資源配置、轉化機制間需構建制度通路;三是多元參與機制有助於實現制度公正與現實適應性。

10月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研討會,則進一步將科研製度討論延伸至社會系統。會議以專題演講與市民參與相結合的形式展開,強調科研不只是專業行為,更是社會活動,應嵌入公眾認知與倫理框架。

四場專題演講圍繞科技責任跨文化機制、數據透明治理、研究機構社會迴應能力與青年科研倫理教育展開,提出科研需建立“社會協商模塊”,推動“責任導向型科研流程”的國際共識。

“市民圓桌”是本次會議最大亮點,來自不同社羣的教師、學生、社區領袖與研究者共同圍繞“技術解釋權”“科研公共性”“科技倫理邊界”等議題進行開放式交流。現場通過協作記錄系統採集意見建議,形成《公眾參與摘要草案》,為研究院後續制度設計提供重要民間參考。

會議最終形成三項機制建議:

1. 構建“社會協商模塊”,在敏感性技術研究中嵌入公眾諮詢環節;

2. 設立“責任科研評價體系”,將倫理、社會可接受性與環境因素納入科研管理評估維度;

3. 推動“科研人員社會責任教育常態化”,在高校與研究機構設立倫理培訓課程,強化責任意識內生機制。

研究院將在上述共識基礎上設立“公眾溝通研究小組”“轉化響應機制改進計劃”與“科研評審制度試點項目”,推動科技機構從成果導向走向治理協同,建立更加開放、透明、負責任的科研製度新形態。

編輯: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