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圍繞“科研轉化”與“應用傳播”兩大方向,分別於4月在美國舊金山與11月在中國香港舉辦“科研成果的價值轉化與投資對接”專題研討會及“創新應用科技展示日”。兩項活動結合產業對接機制與公眾展示空間,系統錨定科研成果從知識生成到場景落地的關鍵路徑,在制度構建、機制探索與方法設計上實現了重要突破。
專題研討會以“價值識別”與“結構呈現”為切入點,首次系統梳理科研項目如何在早期階段構建可理解的投資敍述邏輯。會議匯聚來自北美、歐洲與東亞的科研轉化專家、基金機構與初創生態代表,通過項目路演與專題對話,識別了科研項目在進入市場前的五大結構性挑戰:一是商業語言表達力不足,二是成果成熟度標準模糊,三是早期估值模型缺失,四是知識產權結構配置滯後,五是項目管理與協作邏輯未形成體系。
路演展示的七項科研成果涵蓋人工智能、綠色科技與文化科技三大方向,均已完成基本原型或初步測試,得到投資人較高關注。在隨後的閉門交流中,投資方代表提出科研團隊需要在“科學性”之外,構建“市場信號表達能力”,即通過故事構建、路徑拆解與風險標註,建立信任基礎。研究院就此提出“科研轉化三段策略”:技術轉譯能力提升、早期轉化團隊機制建設與跨界顧問資源匹配機制設立。
會議促成三項機制推進:設立季度項目展示機制,將“技術+場景+表達”作為核心展示維度;試點“跨界輔導組”制度,為科研團隊提供前期產品化、需求驗證與商業模型支持;起草“科研轉化潛力評估維度框架”,作為研究成果篩選與分配資源的基礎參考。
而“創新應用科技展示日”則從應用傳播角度重構科研成果展示邏輯。活動設立五大展區,包括智慧生活、綠色工程、AI產品化、青年項目與人文科技,強調成果可視化、可感知與可討論。首次設立的“講解發布”機制,邀請研究人員講述從問題提出、模型形成到轉化迭代的全過程,構建“研究—工具—社會”三段式應用表達通路。
活動吸引教育機構、企業代表與公眾觀眾共計千餘人次,現場互動提問量達300餘條,反饋覆蓋轉化路徑清晰度、技術倫理適配與用户界面友好性三類問題。青年研究計劃展區成為亮點,展示出早期科研人員在“技術—社會邏輯”之間架構能力的快速提升。人文科技交互單元激發公眾對科技與感知、空間與記憶關係的討論,為科技人文融合實驗提供了真實反饋數據。
本年度兩項活動以“轉化效率”與“社會對接”為雙軸支點,推動科研平台角色從“研究成果提供方”向“成果轉化支持系統”轉變。研究院將持續推進以下部署方向:
1. 建立“科研項目轉化通道”,配備結構化管理工具與評估模板;
2. 啓動“可視化轉化工具包”開發計劃,提升成果傳播與公眾互動能力;
3. 推動“場景協作機制”搭建,與區域政府、機構共建小型嵌入式應用空間。
2020年的實踐表明,科研成果只有進入社會語境,才能真正轉化為有價值的結構性知識與公共產品。研究院將在“科學敍述+價值組織+制度機制”三線並進,構建更具延展性與協同性的科研應用生態系統。
編輯: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