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將在德國柏林和丹麥哥本哈根分別主辦兩項重要學術活動,聚焦科研標準制度建設與綠色智能系統發展。6月14日將在柏林舉行“全球科技標準與創新評鑑趨勢”專題研討會,9月17日至19日將在哥本哈根舉辦“可持續創新與智能地球峯會”,兩項活動將從制度機制、實踐模型和跨領域協作三方面展開探討,強化科技成果在全球治理結構中的制度適配力和生態響應力。
專題研討會將圍繞“全球科技標準與創新評鑑趨勢”主題,分析當前科研評估體系從數量性指標向過程性價值導向轉型的趨勢,探討國際間科研標準如何嵌入成果評估、數據治理、倫理審查等核心環節,並梳理區域科研機構如何通過標準對接機制提升國際合作能力。會議將設立趨勢講解和案例分析兩個環節,通過對不同科研體系評估路徑的比較,梳理“指標導向轉向影響導向”“封閉評估向多方評價開放”等關鍵趨勢,並剖析科研標準如何從技術規範躍升為制度協調工具的重要路徑。
與會專家將重點討論科研數據共享規範、多維影響力評估體系及本地科研平台如何形成國際標準適配接口,探索本地科研機構如何參與全球評估話語體系的建設,推動“評估機制國際互認、標準協同演化”的長遠路徑。
而於9月舉辦的“可持續創新與智能地球峯會”,則聚焦綠色科技、碳數據治理和未來生態倫理三大方向,強調科研成果如何在實際城市治理和生態系統中發揮結構性作用。峯會通過主論壇、議題平台和跨議題協作實驗的方式,將智能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碳排放技術與科技倫理等前沿議題融合展開,推動“綠色科技+智能系統”雙向融合。
峯會將首次搭建“跨議題實驗平台”,邀請建築設計、計算科學、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的科研人員協同參與,圍繞“低碳社區建模”“AI綠色供應鏈追蹤”“城市綠地系統與智能照明聯動”等真實場景開展實驗性機制演示。通過快速原型構建與機制試算推演,為科研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真實測試平台與制度想象空間。
兩項活動將形成系統性的制度建議與合作機制基礎:專題研討會側重科研評估機制的戰略升級與標準體系本地適配,峯會則立足於技術責任機制與生態系統智能響應之間的治理框架重構。研究院將基於上述成果,探索標準對接體系試點與綠色技術共建機制的長效路徑,為推動全球科研合作的制度彈性與技術協同能力提供戰略平台。
編輯: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