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專題研討會與可持續峯會總結報告

发布时间:2021-10-10

2021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以“制度協同力”與“生態響應力”為戰略主線,先後在德國柏林與丹麥哥本哈根成功舉辦“全球科技標準與創新評鑑趨勢”專題研討會與“可持續創新與智能地球峯會”。兩項活動覆蓋全球科研標準治理、綠色智能系統建設、科技倫理責任等多個議題,不僅形成制度性研究成果與試驗性模型基礎,也進一步推進了研究院在國際科研協作中的制度引領能力。

6月14日在柏林舉行的專題研討會聚焦科研標準與評估機制的國際趨勢演化,會議指出當前科技評鑑正在經歷從“指標驅動”向“價值導向”轉型。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僅依靠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單一指標難以全面反映科研影響力,應引入社會價值、過程透明、協作模式等評價維度。趨勢講解環節中,研究團隊提出“標準不是評估的終點,而是制度演化的節點”,將技術標準定義為科研治理與成果管理的中介結構。

會議展示了多個地區科研評估機制創新實踐:德國某科研基金組織通過結構化同行評議流程提升決策透明度,荷蘭一所大學構建研究影響力多維評估體系,涵蓋政策應用、公眾傳播與數據開放度,另有亞洲平台設計基於開放數據標準的科研成果追蹤框架,有效支持跨週期使用與二次分析。

與會代表就科研平台如何建立“評估接口機制”展開深入討論,強調本地平台需引入術語標準化、評估週期對接、數據格式兼容等關鍵機制,以嵌入式方式構建“輸入—適配—輸出”的三段式標準對接模式。最終形成制度建設方向共識:科研標準需在制度戰略層面整體部署,而非孤立化處理,科研平台應在數據治理、項目設計、倫理審批三大環節同步佈局標準體系。

9月17日至19日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可持續創新與智能地球峯會”則圍繞綠色智能系統的構建路徑、生態決策倫理機制及跨領域協作試驗三大層面展開。大會三大主論壇分別聚焦於智能系統與綠色城市、碳數據治理與可衡量機制、未來生態設計與倫理路徑,通過典型項目案例、機制模型介紹與設計邏輯解析,系統展現科研機構在生態智能化轉型中的制度介入方式。

首場論壇提出“綠色智能基礎設施三原則”,強調系統應具備可測性、可控性與可循環性;第二場論壇從可信碳指標構建出發,探討城市治理中碳績效系統的應用潛力;第三場論壇引入“價值前置設計機制”,聚焦數據主權模糊、生態干預責任不清等倫理焦點,提出技術—倫理並行的設計框架。

首次設立的“交叉議題實驗平台”成為峯會亮點,來自建築、生態、信息科學、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實驗小組圍繞三項任務開展合作實驗,完成AI綠色供應鏈追蹤系統、低碳社區沙盤建模與城市照明—綠地系統聯動原型設計。此實驗平台展示了跨學科機制協作的高度可操作性,也為下一階段研究計劃提供數據與模型基礎。

兩項活動分別在科研製度標準與綠色科技機制層面達成多項共識:標準治理需由科研組織主導、聯合制度落地;綠色系統構建需設定“生態倫理閾值”,並將其嵌入設計流程;科技協作的可持續性依賴於跨系統接口的規範設定與公眾認知反饋機制的完善。

通過2021年兩場大會的積累,研究院將進一步完善其“標準引導+制度響應+生態嵌入”三位一體科研戰略,推動科技機構從成果產出型平台邁向制度聯動型節點,構建可持續、負責任、協同型的全球科研生態體系。

編輯: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