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專題研討會與全球創新領袖論壇總結報告

发布时间:2022-12-15

2022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圍繞“跨區域科研機制運行”與“全球制度創新治理”兩大主題,在多倫多與紐約分別舉辦了“跨區域科研聯盟的運作與影響”專題研討會與“全球創新領袖論壇(GILF)”。這兩場高規格活動不僅實現了制度經驗的系統梳理,也為全球科研生態中的協作模式提供了案例支持與未來方向。

專題研討會於2022年3月5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會議圍繞研究院北美節點在聯盟治理、資源協同與人才交流方面的探索成效展開系統回顧。與會人員深入分析了聯盟從最初的“單點協作”到當前“多節點聯動”的組織演進路徑,並結合過去五年完成的代表性科研合作成果,如智慧氣候監測平台、多源數據醫學研究基礎模型和數字文化遺產建構實驗,展示聯盟合作對科研產出與系統創新的支持效能。

會議進一步總結出聯盟制度設計的三大經驗:一是總部協調與區域節點自主並行的架構,有效避免了指令僵化和分工脱節;二是常規項目與戰略項目分類管理制度,使得資源配置更具彈性;三是統一模板機制減少制度摩擦,提升合作推進效率。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科研聯盟的可持續性不僅依賴資源供給,更仰賴制度框架的可適應性與合作文化的內生演化。

同年12月1日至3日,“全球創新領袖論壇”在美國紐約舉行。本次論壇集結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科研機構代表、制度研究專家、青年研究者及政策制定人員,以閉門協商與公共直播結合的形式展開討論。會議以“制度兼容、責任創新、未來共識”為核心議題,圍繞科研資助政策互認、科研數據治理協約、青年研究者公平進入機制與科研倫理責任等熱點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論壇的主要成果體現在三方面:首先,明確了科研製度間構建多邊兼容接口的技術與治理基礎,形成“立項通道互認、數據協議互接、人才流動聯動”三層路徑建議;其次,推動了科研倫理由外圍補救機制向前端價值嵌入機制的轉型討論,強調設立“公眾協商預機制”以增強社會信任基礎;再次,青年議題模塊提出設立“科研青年合作通道”,建議國際科研平台在制度層級中為青年研究者開闢長期參與與表達空間。

兩場活動雖然側重點各異,但都揭示了當代科研機構在面對複雜全球議題時,制度協同與責任治理成為關鍵環節。研究院從實踐總結與理念倡議出發,提出將制度設計能力作為科研機構未來核心能力之一。

展望未來,研究院將繼續推進以下方向性舉措:一是持續完善跨區域科研協作制度模型,擴展更多國際節點參與;二是建立長期的科研倫理與公眾溝通機制,提升科技信任與透明度;三是深化青年科研製度支持計劃,拓寬科研生態的代際參與基礎。通過這些機制,研究院將進一步夯實其在全球科研合作體系中的制度引導力與協作承接力,推動全球科研體系在開放性、規範性與責任性上的共生共進。

編輯: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