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國際科研智庫的建設與挑戰
時間:2014年6月18日
地點:中國香港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主題演講 + 圓桌論壇
一、會議背景
2014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面向未來以“科研服務社會”為宗旨,致力於構建具有國際視野、跨學科特徵與區域支撐能力的綜合性科研平台。為明確機構功能定位、推動理念共識,研究院在成立當月即舉辦首場專題研討會,以“國際科研智庫的建設與挑戰”為主題,匯聚來自科研、政策與應用界的代表,圍繞研究型智庫平台的使命設定、治理機制與協同路徑開展深入探討。
本次研討會不僅作為創院初期的重要學術事件,也是HKMarina制度設計與議題戰略形成過程中的關鍵節點。
二、主題設定與議題結構
本次會議聚焦三個核心議題展開:
1. 國際科研智庫的定義特徵與結構要素;
2. 構建跨學科平台過程中的制度挑戰與協同模型;
3. 在多元背景下科研平台的中立性、公信力與輸出機制建設。
會議採用“主題引導+問題迴應”的雙層結構,以演講闡釋關鍵理念,再通過圓桌方式彙集多方經驗與觀點,推動機制共識形成。
三、主題演講要點
會議中,數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與平台建設實踐者圍繞“科研智庫平台的使命設定”“評估機制的可信性”“從研究到政策的轉化路徑”展開演講。
其中,關於“智庫型平台”的功能劃分獲得與會者普遍認同,主要包括三項:戰略預警能力、知識整合能力與跨界傳播能力。此外,討論強調科研平台不應侷限於“學術發表中心”,而應承擔更系統的社會議題分析與知識應用推動任務。
四、圓桌討論摘要
研討環節聚焦以下問題:
1. 科研智庫如何實現議題設定的前瞻性與系統性?
2. 跨學科之間的研究整合需要怎樣的組織結構支持?
3. 平台如何在保持中立性的同時提升對公共事務的迴應能力?
4. 香港地區的制度、文化與資源特點對科研平台有何現實優勢與限制?
與會者指出,未來科研平台的發展趨勢是“議題驅動、多元協作、成果可轉化”。智庫型機構的關鍵價值不僅在於提出前沿問題,更在於在研究、應用與治理之間構建可操作的知識橋樑。
五、會議成果與初步制度設計
1. 明確機構功能定位:研究院在此次會議中進一步明確自身為“科研-政策-社會”交匯節點的系統性平台,強調以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發展與知識治理為核心職能。
2. 確立議題組織機制:決定設立“年度議題機制”,每年圍繞重大社會或科技問題設定3—5個跨學科研究主題,並由各學部聯合組織實施,確保研究具有現實相關性與集體聚焦度。
六、會議意義與延續效應
本次研討會作為研究院首次舉辦的高層次專題交流活動,實現了以下成果:
1. 為研究院奠定“智庫型科研平台”的戰略基礎,形成初步制度設想;
2. 建立起多方參與、平等協商、跨界融合的議題討論模式;
3. 為未來跨學科合作機制與成果轉化導向的研究組織方式提供範式參考;
4. 促進本地科研力量與國際科研理念的接軌,推動香港科技文化系統中對“科研公共性”的重新認知。
會議形成的討論紀要和建議將成為HKMarina 2014-2015年度制度建設與研究方向設定的重要依據,也為未來歷屆研討會提供了結構模型與行動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