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智慧製造與未來工業設計論壇
時間:2017年8月20日至8月22日
地點:日本大阪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專題展覽 + 交互式工作坊
一、活動背景
隨着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推進,製造業與人工智能、智能感知系統、設計邏輯的融合成為新一代產業變革核心議題。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於2017年組織“智慧製造與未來工業設計論壇”,探索以技術驅動、設計引領、協作升級為特徵的製造體系變革方向。
本次論壇選址具有深厚工業傳統與數字轉型經驗的城市,彙集來自工程、設計、人機交互、系統集成等多領域的研究人員,構建跨學科協作共識,推動技術落地能力與系統整合思維的有機結合。
二、會議主題與結構設置
論壇結構分為三大板塊:
1. 主題展覽:製造與設計的未來圖景
以“製造如何應對未來社會需求”為核心議題,展出以下內容:
(1)模塊化柔性製造單元模型;
(2)基於AI優化的人因工程設計流程圖;
(3)跨學科合作成果,如“生物力學×數字製圖”的交叉成品。
通過模型演示、感應互動設備、原型成品觸控台等形式,提升觀眾對“製造-設計-使用”全週期系統的感知力。
2. 工業設計工作坊:協作機制演練
設置3場設計主導的製造方案生成實訓,包括:
場景1:為老齡人羣定製可組裝生活器具;
場景2:針對多氣候區交通工具的模塊組件選配方案;
場景3:“最小能耗-最大靈活性”標準化工具平台開發。
參與者以小組方式進行任務響應、方案協作與模擬評估,並輸出視覺展示板與設計説明書。
3. 工藝與標準對接圓桌
邀請來自材料、傳感器、控制系統方向的專家,圍繞:
(1)產品從功能性走向適應性過程中設計邏輯的變革;
(2)製造標準如何與用户使用場景反向對齊;
(3)工業流程中設計參與度機制化的可能性。
三、會議亮點與機制推進
1. 提出“用户響應設計週期嵌套製造流程”模型,作為面向中小製造企業的可行性設計機制;
2. 推動設立“數字製造實驗平台共建計劃”,鼓勵高校與產業共同設立原型測試空間,模擬使用與反饋;
3. 首次在活動中引入“使用者實時參與模擬評估”機制,促進從設計語言到社會語言的轉化。
四、後續部署與影響力延伸
本次論壇成為研究院“人文與科技融合路徑研究”的首次製造類實踐。後續,研究院將啓動“可再設計型製造單元”研究計劃,面向建築裝配、傢俱系統與健康輔具等實際場景開展實驗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