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科技與社會責任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8年10月12日至10月14日
地點:瑞士日內瓦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專題演講 + 公民參與環節
一、活動背景
2018年,技術快速滲透公共生活空間,引發全球範圍內對科技倫理、社會責任與公眾溝通機制的廣泛關注。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基於“科技需迴應社會”的理念,在日內瓦舉辦“科技與社會責任國際研討會”,旨在搭建跨學科、跨界別的對話平台,探討科研發展中的制度邊界、社會迴應能力與公眾協商路徑。
二、會議架構與核心內容
本次研討會圍繞“科研倫理機制建設”“公眾參與機制”“科技成果社會適配”三大議題,組織專題演講、圓桌對話與公眾參與單元,形成專業性與公共性並重的議程設計。
1. 專題演講單元
包括以下主題:
(1)科技責任的跨文化制度實踐
(2)數據治理與算法透明度機制
(3)研究機構的社會迴應能力建設
(4)青年科研人員倫理教育的系統化路徑
演講強調科研行為不應僅以成果為導向,還應體現對社會系統與人類福祉的深層責任。
2. 公眾參與環節
設立“市民圓桌”機制,邀請來自本地社羣的普通市民、教師、社區組織代表,與科研人員共同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1)科研成果應如何向公眾解釋與反饋?
(2)社會應該如何介入技術發展路徑的討論?
(3)在倫理模糊地帶,誰有權參與“科技決策”?
該環節採用協作式記錄法,由專人整理意見摘要,供後續制度研究參考。
三、會議成果與實踐建議
1. 科技發展應建立“社會協商模塊”:科研立項、技術轉化及高敏感度項目需引入公眾諮詢或倫理試點環節。
2. 建議建立“責任科研框架”評價機制:從制度設計角度探索如何將倫理、環境與社會可接受性納入科研過程管理。
3. 推動“科研人員社會責任培養體系”建設:在高校與研究機構推廣倫理教育模塊,將責任意識納入科研培訓常規環節。
四、會議總結與後續方向
此次研討會是研究院首次系統性聚焦科技與社會議題的國際性學術活動。會議明確提出,未來科技制度的構建必須吸納公眾理解、制度共識與倫理規制,推動技術發展與社會信任同步前行。
未來,研究院將設立“公眾與科研溝通研究小組”,持續開展公民參與方法、科學溝通語言機制與科研倫理治理工具的專題研究,並探索設立小型“科技社會共議實驗室”作為制度試點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