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從本地走向全球——科技合作新範式
時間:2015年1月15日
地點:英國倫敦
主辦單位: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HKMarina)
活動形式:案例研討 + 戰略分享
一、會議背景
2015年,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步入國際化戰略佈局的關鍵時期。在前一年研討“科研平台制度建設”的基礎上,本年度研究院首次將研討會舉辦於境外節點,聚焦全球科研合作架構的制度設計與模式演進,嘗試探索一條從“本地根植”邁向“全球聯動”的創新合作路徑。
全球科技體系加速演化,創新議題趨於跨界融合,科研合作從資源交換走向結構共建。本地科研平台在其中如何扮演積極而非被動的角色,如何在差異中謀求機制互認,構建具備彈性、延展性與制度信任的合作範式,成為本次會議的核心關注。
二、會議設計與聚焦議題
本次研討會圍繞“從本地走向全球”的戰略路徑,設立“案例研討”與“戰略分享”兩個板塊,系統分析科研合作制度的共通機制與差異挑戰,重點聚焦以下議題:
1. 科研機構如何在全球知識網絡中構建議題主動權與制度接口;
2. 合作機制如何穿越組織邊界與文化差異,形成協同執行力;
3. 戰略合作如何從短期項目走向長期共建,確保結構穩定性與知識持續性。
會議匯聚來自多個國家與地區的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與合作平台代表,涵蓋基礎科學、應用工程、社會創新與科技政策等多個研究領域,形成多維對話場景。
三、典型案例研討摘要
會議前半場由三組案例分享構成,涵蓋從合作機制設計到項目聯合執行的全過程。
案例一:邊緣地區科研協作機制
介紹某本地研究平台聯合數個海外中型科研機構,建立小型聯合研究單元,採用議題共創、經費分擔、成果共持的合作結構,有效降低制度門檻,提高協作靈活性。
案例二:跨語言科研評審平台試點
分析一項多語種科研平台合作機制,通過建立統一評審標準、共同設立數據接口與項目跟蹤系統,實現不同科研製度之間的中介協調與績效可比性。
案例三:在地社會議題驅動的區域合作
分享以城市健康、文化保育、可持續資源利用等議題為核心,由多個城市研究院聯合提出長週期聯合項目,強調合作議題如何嵌入社會系統,增強平台嵌入力與政策對接力。
四、戰略分享與合作趨勢觀察
戰略分享板塊中,各平台代表結合自身經驗與結構分析,提出以下三項趨勢觀察:
1. 合作機制正由“鬆散協調”向“結構共建”轉變
未來的科研合作將越來越依賴於制度設計、規則共識與流程透明,科研機構之間需要超越一次性項目邏輯,進入系統協作時代。
2. 議題主導成為本地機構的戰略突破點
地方科研平台應在全球合作中主動提出“具有在地理解力與全球共鳴性”的研究議題,從內容生成上構建自身的話語能力。
3. 制度信任是跨國合作可持續的基礎設施
跨文化、跨機構合作中,最大的風險不在資源配置,而在流程信任與結果預期。合作需要在初始階段即設定透明接口與反饋機制,建立長期治理框架。
五、會議成果與階段推進
1. 推動多級合作模式共建
研究院將探索三類合作路徑:
議題型雙邊項目合作(Problem-driven Collaboration)
結構型平台聯合共建(Joint Institutional Platforms)
區域性網絡式機制協作(Distributed Research Nodes)
2. 啓動“合作制度接口標準”構建工作
由研究院對外合作事務部牽頭,草擬適用於不同文化與制度背景的合作制度模板,包含協議範式、成果共持機制、評估反饋機制等要素模塊。
3. 形成“制度+關係”雙驅動合作文化
將結構規範與關係維護同步推進,強化“制度執行效率”與“長期協作意願”的耦合機制,推動合作質量與持續性的同步提升。
六、會議意義與階段性總結
本次專題研討會為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院邁入國際協同實踐提供了理念指引與制度雛形,標誌着研究院在科研組織國際化路徑上的實質推進。
三項核心共識成為後續合作政策的制度依據:
1. 科研合作的關鍵不在資源匹配,而在制度共構;
2. 平台合作應以議題共創為起點,以機制互認為中介,以成果共享為結果;
3. 本地機構必須在國際合作中建構“提問者”“設計者”“協調者”三重角色。
研究院將在後續設立“科研合作戰略推進機制”,系統整理合作成果、制度模型與協議模板,逐步打造面向全球的高信任、強互補、可持續的科技合作網絡。